重大項目吹響建設沖鋒號 引領“雙區”“雙城”發展
珠江入海口,廣州港南沙港區四期碼頭工程項目工地,筆直的鋼管樁正被緩緩打入地面,大灣區首個自動化碼頭正式動工興建;一水之隔的深圳寶安,戴著口罩的工人熱火朝天地忙碌著,寶安機場三跑道擴建項目陸域工程開工已兩月有余;南海之濱,大亞灣畔,惠州大亞灣石化區繼4月迎來100億美元的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項目開工之后,近期又有總投資56億美元的中海殼牌惠州三期乙烯項目簽約落地……
“要把疫情對廣東造成的損失、耽誤的時間都追回來。”在不少施工現場,建設者們都對記者說了類似的話。
重點項目、重大工程是關系國計民生和產業命脈的“定海神針”,是引領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
5月的廣東建設如火如荼。日前,記者走訪發現,各地的機器轟鳴聲越來越響,重大項目建設吹響了沖鋒號,高質量發展的引擎正高速運轉,廣東在加速奔跑。
“硬聯通”工程??大灣區互聯互通加速
深圳濱河大道車流如織,地下17.5米深處,建筑人員張豐碩站在一座約6層樓高的盾構機旁,仔細檢查刀盤運行。在他身旁,我國最大的泥水平衡盾構機正開動齒輪,掘進一條4000余米的地底隧道。
今年是深圳經濟特區成立40周年,經歷多年的城市大規模建設后,如何開發、利用好深圳地下空間必須被認真考量。中鐵隧道局春風隧道項目書記陳春彬告訴記者,這是深圳首條“單洞雙層”的盾構法機動車隧道。隧道建成后,深圳中心城區南環道路將升級為“地上高架+地下隧道”立體走廊,通行能力提升一倍以上。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暢通對外聯系通道,提升內部聯通水平,推動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銜接順暢、運作高效的基礎設施網絡,正為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深圳寶安機場三跑道擴建項目陸域工程開工建設已兩月有余,工人正在快馬加鞭地施工,一條全新的跑道將在這片空地上筑起。建成后,可滿足旅客吞吐量8000萬人次、貨郵吞吐量260萬噸的目標。
對標富有活力和國際競爭力的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將是有力支撐。在關系國計民生和產業命脈的領域,基礎設施建設更是“定海神針”。疫情期間,眾多行業受到影響,廣州港小虎碼頭卻刷新了開港以來的生產紀錄:截至4月底,廣州港小虎碼頭累計完成貨物吞吐量210.1萬噸,同比增長66.3%。其中4月份,更是創開港以來單月貨物吞吐量歷史新高。這正是廣州港作為全球重要供應鏈、保持365天24小時不停歇、為粵港澳大灣區乃至全球產業鏈正常運轉提供支撐的縮影。
為確保如期完成建設任務,珠江三角洲水資源配置工程主動加壓,年度目標任務不減反增,全年計劃28臺盾構機始發,完成50億元工程投資,完成10公里隧洞掘進。如今,13個標段38個工區共有4200多名工人投入建設。未來,這條總長113.2公里的輸水線路,將宛如潛龍橫貫粵港澳大灣區,保障大灣區5500多萬人的飲用水安全。
重大項目引領??助推經濟高質量發展
“注意注意,還有1厘米,慢一點,好,停!”5月19日,在南沙港鐵路跨昆南公路特大橋施工現場,中鐵二十五局橋機隊長譚特華細致地指揮落梁對位,確保每一片T型梁落到橋墩時,支座四角高差控制在2毫米以內。
南沙港鐵路西江特大橋為徹底解決因使用不同材料導致墩身外觀出現氣泡、泛砂、泌水的通病,項目團隊與實驗室、拌合站主動出擊,組織減水劑廠家歷時4個月反復試驗,多次澆筑試驗墩,有效解決上述問題。
在創新驅動發展的背景下,經濟增長突破需要高質量的動能釋放。重大項目正成為經濟發展的強引擎,承載著打好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攻堅戰的重大使命,助力廣東經濟加速邁向高質量發展。
珠江口,粵港澳大灣區的超級工程——深中通道項目通過產學研用聯合攻關,歷時3年研發了國內首條沉管鋼殼智能制造生產線,國內首次實現大型鋼結構智能噴涂、塊體智能焊接。
作為世界上輸水壓力最大且盾構隧洞最長的調水工程,珠三角水資源配置工程的施工難度在我國水利史上絕無僅有,“在世界水利史上也極為罕見。”廣東省水利電力勘測設計研究院副總工程師嚴振瑞說。工程帶動了先進施工技術的持續攻關,有力推動工程尖端機械研發和制造。例如以往要依靠進口的大型盾構機,在工程中已實現國產化,并可根據不同標段特點進行定制。
重大項目助推經濟高質量發展,更在于項目建成運營后對產業升級釋放的“乘數效果”。大灣區首個全自動化碼頭——南沙港區四期工程,相較傳統碼頭智慧港口總運營人數減少了約60%,產業工人將會成為熟悉碼頭生產業務和IT技術的勞動者。
大灣區引領??構建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
在深中通道項目東人工島的施工現場,焊接聲、切割聲、錘打聲等與機器的轟鳴聲交織;進入4月,坐落在珠海牛頭島的深中通道沉管智慧工廠顯得格外忙碌和緊張,澆筑后重約6萬噸的首節鋼殼沉管已完成一次舾裝施工,正全副武裝等待下水。
重大工程猶如火車頭,在產業改造升級、增強經濟社會發展新動力,解決區域間產業間發展不平衡問題等方面,都發揮著巨大的牽引作用。跨區域重大項目的創新探索背后,是區域協調發展的大布局。
深中通道作為珠三角“深莞惠”與“珠中江”兩大城市群之間唯一直連公路,將推動珠江兩岸產業互聯互通以及各類要素高效配置,在加快推進大灣區城市群融合發展方面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作為重點項目的南沙港鐵路,建成后將打通海鐵聯運“最后一公里”,大大降低沿線地區企業物流成本,大幅度提高集裝箱海鐵聯運海公鐵聯運比例。
以中山為例,南沙港鐵路在中山境內設貨運黃圃站,中山正在依托南沙港鐵路打造黃圃國際物流園區。南沙港鐵路建成后,中山的物流效率將提升30%,出口海運通道也將打通,助力國際物流園區的發展。
重大項目建設是保持經濟穩定增長、建設現代產業體系和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改善民生的重要抓手,事關經濟社會發展全局。
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為引領,廣東正構建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南海之濱,大亞灣畔,惠州大亞灣石化區,繼總投資100億美元的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項目在這開工后,總投資56億美元的中海殼牌惠州三期乙烯項目舉行戰略合作框架協議“云簽約”儀式日前舉行;在700米下的實驗洞室里,工人正在溝通協調,抽水設備快速將地下水抽排到洞外,位于江門開平市金雞鎮的江門中微子實驗站建設工程正在緊張施工。
這些項目的建設,都將在解決區域間、產業間發展不平衡問題上發揮重要作用,帶動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奮斗號子
我祖籍廣州番禺,是珠江哺育出的子孫,從大學畢業至今,我已在廣州港工作了30年、在南沙龍穴島上工作了15年,于我個人而言時間很長,但對于千年繁盛的廣州港這可能只是彈指一揮間,就在這短短的十幾年間,廣州港由河口萬噸級港口走向了深水海港,發展是迅猛的,以前港口規模由小變大,現在是向智能化的產業升級。
虎門水道見證了中國近代史,今天我還能在虎門水道全程參與一個現代化智能港口的建設,將所學所積累的港航知識在工作中實踐提升,攜手提升珠三角港口群國際競爭力,是大灣區建設給了我機會。
——廣州港股份南沙工程辦副總工程師凌小軍
1996年畢業參加工作后,我就投身到基礎設施建設中,24年來走南闖北,先后參與了廣州東南西環高速公路、深圳南坪快速路、滬昆高鐵、寧夏寧煤化鐵路等重點工程項目的建設,每當驅車、坐高鐵經過參建的工程,我都倍感自豪!如今回到我坐落于粵港澳大灣區的故鄉建設南沙港鐵路,對我來說更是意義非凡。
在施工中,我們不斷運用創新成果推動南沙港鐵路的建設,面對著工期的壓力、技術的難題和復雜的地質環境。項目建成后,將直接服務于南沙港區集疏運和臨港產業,大大降低沿線物流成本。將來我們可以驕傲地說,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有我們一樁一梁的付出。
——中鐵二十五局南沙港鐵路項目總工程師馮碧空
(記者/柳時強 李赫 王彪 謝慶裕 馬發洲 羅銳 戴曉曉 王春艷 董有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