勝利大營救 | 79年前,這里曾有“神秘旅客”到訪……
從深圳到惠州
暨南大學香港學生黃朗昊
沿著當年
營救愛國民主人士和文化名人的路徑
一路追尋
他這次將尋訪的地點
就是79年前那場大營救的重要中轉站
東湖旅店
走進東湖旅店
有一位青年的名字
在展板上反復出現
這個人就是
共產黨員盧偉如
正是他在當時承擔起了
在惠州城內建立秘密聯絡站的任務
1942年
在東江游擊隊的武裝保護下
一批批愛國民主人士和文化名人
從九龍向白石龍轉移
再分批護送至惠州
然而當時的惠州城
情況卻十分復雜
漢奸、特務到處活動
實施轉移的困難很大
那時,惠州城的境況是很險惡的。日本侵略軍占領了惠陽、寶安廣大地區,幾次到惠州城燒殺搶掠,制造白色恐怖。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的國民黨頑固派,大批部隊駐在惠州的北面,日軍一撤離惠州城,他們就乘機而入,到處強化保甲政權,扶植地主武裝。香港淪陷后,他們偵知大批進步文化人士要經過東江回內地,就急急忙忙調集特務,加強東江一帶的偵查活動,并在惠州、河源、老隆等地的酒店和旅館里布滿了特務。
——盧偉如《在惠州秘密接應文化人》
然而轉移一事卻是刻不容緩
為掩人耳目
盧偉如化名羅衡
以香港昌業公司經理的身份
出現在惠州街頭
經過四處勘查和反復比較
他做了一個非常大膽的決定
將秘密聯絡站建在毗江臨街的東湖旅店
彼時的東湖旅店
三樓是國民黨187師師長張光瓊的“安樂窩”
他在旅店外布置了崗哨
除了極少數親信
外人一律不讓進
盧偉如認為這是一個可以利用的條件
于是把二樓全包下來
不僅成功建立起秘密聯絡站
還利用住在上下樓的便利
和張光瓊搭上了關系
這為日后的接應、護送工作帶來諸多便利
為了掩護身份
他還和自己的未婚妻在此“突擊結婚”
那時我才22歲,還沒有結婚,單身一人住高級飯店容易引起懷疑。為此,組織上把我在區委工作的未婚妻葉景舟同志調來,讓我們“突擊結婚”,以便于掩護。
——盧偉如《在惠州秘密接應文化人》
聯絡站建立起來以后
盧偉如在城里又租了商鋪和民房
作為被營救人士的落腳點
1942年除夕夜
茅盾、張友漁、胡風、廖沫沙等20余人
在護送下從茶園轉移至惠州
由于茅盾等人都不是本地人士
他們在惠州藏身期間
一度險些暴露
幸好盧偉如等人及時趕到
化險為夷
大年初三,東江恢復通航
盧偉如提前安排租了船
按計劃將茅盾等人轉移至老隆
在那之后
盧偉如等人在惠州
又連續接送了
許多從香港來的脫險人士
到大后方去
1942年8月
盧偉如等人完成接應、護送任務后
安全撤離惠州
時光荏苒
79年過去了
昔日的中轉站
如今已修繕成為
東湖旅店營救中國文化名人陳列館
大批游客以及革命先輩后代到館參觀緬懷
盧偉如的女兒盧新天在回憶自己父親的時候說,“他的信念特別堅定”,年輕時即加入共產黨,所希望的就是能推動改變當時中國的面貌,期盼所有人都能過上幸福生活。
談到這段歷史,曾參與東湖旅店布展的惠州市作家協會主席陳雪說,他發自肺腑地感受到,革命先輩身上的那種顧全大局、先人后己、敢于斗爭、敢于犧牲的革命精神。
惠州市惠城區黨史研究室原主任肖毅提到,在這場大營救中,共產黨員不顧個人安危,表現出了舍小家為大家的奉獻精神。中共廣東省委黨史研究室原巡視員、《大營救》作者王國梁表示,在當時復雜、殘酷的環境下,完成這樣一場較大規模的營救,體現出了黨組織工作的嚴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