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發布:廣東4城入圍全國前20強丨區域觀察
近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與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在北京共同發布《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No.19:超大、特大城市:健康基準與理想標桿》(以下簡稱《報告》)。《報告》利用指標體系和客觀數據,詳細評價了2021年中國291個城市的綜合經濟競爭力、可持續競爭力及其他分項競爭力。
《報告》顯示,在2021年綜合經濟競爭力排名中,廣東的深圳、廣州、佛山、東莞四城進入20強,珠海位居第23名。在2021年可持續競爭力排名中,深圳、廣州、東莞、佛山四城同樣進入20強,珠海、中山進入30強。
深圳、廣州攜手進入綜合經濟競爭力前五
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作為城市發展的基石,衡量著城市經濟發展的實力,是當前和短期的經濟績效的決定力量,也是城市未來和長期發展的關鍵基礎。《報告》顯示,深圳、廣州分別位居綜合經濟競爭力第二、第五。
從具體分項指標來看,深圳的當地要素競爭力位居全國第一,這主要得益于深圳的直接市場融資便利度、專利申請指數和青年人才比例指數均位列全國第一。統計數據顯示,深圳的PCT國際專利申請量連續17年居全國城市首位,目前深圳人才總量超過600萬,其中高層次人才超1.9萬名,未來5年,深圳還將引進逾百萬青年人才。廣州的當地要素競爭力位居全國第五。
從另一個分項指標中國營商硬環境競爭力來看,深圳位居全國第二,廣州同樣位居第五。今年6月18日,深圳發布深圳營商環境4.0改革政策,在2018-2020年前三版方案“搭框架”“夯基礎”“補短板”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大營商環境改革力度。在去年底全國工商聯發布的《2020年萬家民營企業評營商環境報告》中,深圳獲評“營商環境最佳口碑城市”。而廣州同樣在今年5月正式發布《用繡花功夫建設更具國際競爭力營商環境若干措施》,標志著廣州營商環境改革進入4.0時代,廣州首次提出建設國家營商環境創新試點城市,并將這項改革放在所有改革事項的首位。在2020年底國家發改委發布的《中國營商環境報告2020》中,廣州入選全部18項指標領域標桿城市。
深圳市多項指標位居全國前列,其中青年人才比例指數位列全國第一。圖為位于深圳南山區的企業孵化器深圳灣創業廣場。(史成雷攝)
在中國可持續競爭力排名中,深圳位居全國第二,僅次于香港,高于北上廣。廣州則位居第六。
從具體分項指標來看,深圳的經濟活力競爭力位居全國第一。統計數據顯示,深圳商事主體總量五年增長67.5%,創業密度居全國第一。廣州的經濟活力競爭力位居全國第五,今年上半年,廣州全市新登記各類市場主體36.02萬戶,同比增長60.7%,數量和增速穩居全省、乃至全國前列。
從其他分項指標來看,在中國環境韌性競爭力排名中,深圳位居全國第三,廣州位居全國第六;在中國科技創新競爭力排名中,深圳位居北京、上海之后,排名全國第三,廣州位居全國第七,其中深圳在科技創新競爭力項下的專利申請指數和科技企業指數的兩個二級指標均處于國內絕對領先位置。值得一提的是,去年12月26日,科技部和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分別公布《國家創新型城市創新能力監測報告2020》和《國家創新型城市創新能力評價報告2020》,深圳、廣州位居國家創新型城市創新能力指數前二。
粵港澳大灣區城市多項指標表現亮眼
粵港澳大灣區是中國開放程度和市場化程度最高、發展活力最強的地區之一。《報告》顯示,從整個粵港澳大灣區來看,共有深圳、香港、廣州、佛山、澳門、東莞6個城市進入綜合經濟競爭力20強;香港、深圳、廣州、東莞、佛山5個城市進入可持續競爭力20強,顯示出較強的綜合實力。而在具體的分項指標中,大灣區城市在多個指標中表現十分亮眼。
從經濟總量看,佛山是名副其實的廣東“第三城”。《報告》顯示,佛山綜合經濟競爭力位居全國第14位,與去年持平,可持續競爭力位居全國第15位,比去年提升一位,表現十分穩健。2020年,佛山成為全國第17個、全省第3個經濟總量超萬億元城市,全市有五個區連續五年穩居全國綜合實力百強區前50強,工業技改投資規模連續7年保持全省第一,“十三五”期間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從717家增加到5718家。
在中國營商硬環境競爭力排名中,東莞進入前十。近年來,東莞一批重大平臺加快建設,濱海灣新區納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特色合作平臺,獲批省級高新技術開發區。東莞創新統籌開發模式和利益平衡機制,加快松山湖東部工業園建設步伐等,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空間。
同時,在中國環境韌性競爭力排名中,東莞僅次于香港、澳門、深圳,位居全國第四,顯示出東莞在加強環境污染治理方面的廣泛成果。“十三五”期間,東莞建成區22條黑臭水體基本消除黑臭,空氣優良天數比例提升至91.3%,新建森林公園、濕地公園14個。
2021年中國科技創新競爭力排名中,東莞挺進全國20強,進步明顯,比去年上升20個位次。“十三五”期間,東莞R&D投入強度從2.36%提至3.06%,達到發達國家水平。國家級孵化器、省級工程中心、省級新型研發機構分別是2015年的2.9倍、3.5倍、1.5倍。省創新科研團隊38個,居全省地級市第一。
珠海雖然沒有進入2021年綜合經濟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競爭力20強,兩項均位列第23位,但在營商軟環境競爭力、經濟活力競爭力、科技創新競爭力、環境韌性競爭力等分榜單上均有不俗表現,闖入全國20強。
其中,珠海在中國經濟活力競爭力中,排名全國第10。“十三五”期間,珠海經濟總量從全省第十躍升至第六,先進制造業、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占規上工業增加值比重分別達58.2%、30.9%。
2021年中國科技創新競爭力排名中,珠海較上一年飆升23位,位居全國第19位,全省第3,僅次于深圳與廣州。“十三五”期間,珠海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從22.7件提高到91.5件,涌現出世界最大兩棲飛機AG600等一批創新成果,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省實驗室(珠海)、國家新能源汽車質檢中心等在珠海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