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發布2021年交通發展年報 白云機場吞吐量連續兩年全國第一
南方網訊(記者/何梓陽)近日,廣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發布《2021廣州市交通發展年度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顯示,2021年,廣州國際綜合交通樞紐地位進一步鞏固,白云機場旅客吞吐量連續兩年位居全國第一,港口貨物及集裝箱吞吐量保持正增長。城市交通系統展現較強韌性,開通國內第一條城市高速地鐵,綠色出行比例居一線城市前列,交通運作保持穩定。此外,廣州還呈現與大灣區內地其他8個城市的交通聯系緊密的特征。
廣州在大灣區中交通核心地位凸顯
根據《報告》統計顯示,粵港澳大灣區跨城通勤人口總量達到121萬人,同比增長3.8%,主要分布在廣佛、深莞的交界處,其中廣佛兩市跨城通勤人口33.3萬人,占總量的27.5%。下面這張圖很好地展示了大灣區內地九市間的交通關系——
《報告》提到,大灣區內地九市間日均出行量662萬人次,同比增長3.3%,占全省21個地級市間總出行量的75%。
在都市圈層面,廣佛肇占42%,流動性高于深莞惠(40%)和珠中江(18%)。
在同城化層面,廣佛兩市間出行量174?萬人次,占灣區城市間出行總量的26%,高于深莞20%(128萬人次)、珠中7%(45萬人次),廣佛與深莞人口規模相當,同城聯系更為緊密。
在“雙城”聯動層面,廣州與大灣區內地其他8個城市間的日均出行量277萬人次(占42%),高于深圳200萬人次(占30%),廣深兩大超級城市間日均出行量17萬人次,僅占灣區城市間出行總量的2.6%,“雙城”聯動有待進一步加強。
開展廣州與周邊城市軌道交通銜接規劃
《報告》總結了2021年廣州重要交通研究,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廣州與周邊城市軌道交通銜接規劃。
《報告》提到,該項目按“廣佛一張網”、“穗莞多通道”分別規18條、6條跨市軌道通道,實現廣佛、穗莞核心區30分鐘互達、邊界地區融合和樞紐共享;通過4條高速地鐵通道實現廣州1小時直達清遠、中山等城市中心;在“一張網”規劃的基礎上,明確建設、運營、管理模式,制定協調機制和保障措施,實現“一張票”下的高水準服務。規劃成果已納入穗、佛、莞三市的軌道線網、國土空間總體規劃以及廣佛空間資源系統,有力保障軌道銜接通道的規劃控制。5條線路納入灣區城際鐵路建設規劃和佛山軌道建設規劃,由規劃進入實施階段,進一步助力構建廣州都市圈多層次、全方位的軌道互聯互通格局。
國際綜合交通樞紐建設穩中有進
《報告》顯示,2021年廣州鐵路、公路、水路、航空對外運輸方式完成客運2.2億人次,日均客運量60萬人次;完成貨運量9.8億噸,日均貨運269萬噸,同比增長6%。主要包括以下成果:
白云機場年旅客吞吐量4026萬人次,單一機場吞吐量連續兩年全國第一。受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航空旅客吞吐量同比下降8%,相比2019年降幅45%,全球排名位居第八。白云機場貨郵吞吐量204.5萬噸/年,同比增長16.3%。廣州作為祖國的南大門,全年承擔國際航空旅客吞吐量67?萬人次,高于北京首都機場(19萬人次)、深圳寶安機場(9萬人次),低于上海浦東機場(82萬人次),展現出大國大城的努力付出和責任擔當。
廣州港集裝箱吞吐量2447萬標箱保持正增長,穩居全球第五。港口集裝箱吞吐量同比增長4.1%,增速與全國排名前三位的上海港8.1%、寧波舟山港8.2%、深圳港8.4%有一定差距。廣州港貨物吞吐量6.51?億噸,同比增長2.3%,保持全球第四。
鐵路樞紐年旅客發送量8963萬人次,廣州南站穩居全國第一。鐵路旅客發送量同比回升3.2%,但相比2019?年仍下降38.5%。廣州南站年旅客發送量6350萬人次,同比增長6.4%。
此外,《報告》還針對廣州當前發展趨勢,提出了抓住機遇全面提升廣州都市圈軌道交通服務、實施既有高快速路擴容提質提升空間資源利用效率、充分利用軌道交通資源提升網絡效應和加強空間協同發展、多措并舉緩解停車難矛盾和適應非機動車快速增長趨勢做好引導和管理等5條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