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南沙攜手港澳“鏈”全球 推進大灣區融合發展
大海之濱,非凡南沙。
灘涂蕉林,蝶變熱土。非凡十年,從國家級新區到自貿片區,再到粵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區,廣州南沙的戰略地位不斷提升,成為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要載體,灣區之心、開放門戶、未來之城清晰浮現。
非凡十年,辛苦不尋常。一個個“十年故事”的主角,書寫了南沙大地最動人的圖景。從香港科技大學的“紅鳥”復刻到廣州香港科技大學霍英東研究院新大樓,再復刻至香港科技大學(廣州),25年的緣分,讓香港科技大學的精氣神不斷注入南沙。
非凡十年,出鞘必鋒芒。一家家扎根南沙的企業讓南沙的美好藍圖加速變成現實。8年前,“廣東醫谷”項目落地在生物醫藥產業方面可謂一張白紙的南沙。如今,這里擁有生物醫藥企業400余家,漸成大灣區生物醫藥高地。
非凡十年,奮進鑄輝煌。一項項非常之舉、非常之為,彰顯著開拓精神早已融入這座城市血液。四年前,小馬智行副總裁莫璐怡將自動駕駛項目書遞給廣州南沙。隨后南沙率全國之先,開放大量自動駕駛道路場景測試,持續加大對自動駕駛領域投入、引導,數智之城躍然可見。
風起大灣區,奮進正當時。在“十四五”規劃實施承上啟下的重要歷史節點,《廣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粵港澳全面合作總體方案》應運而生,提出把南沙打造成為立足灣區、協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戰略性平臺。立于南海之濱,廣州南沙塑灣區之心。
一群人的堅守?見證南沙毅力
歷史機遇帶來的重要使命,需要以歷史擔當精神去應對。在前行的征程中,更需要篤定前行的毅力。
在南沙的成長歷程中,香港科技大學深度參與其中。1997年,香港科技大學創校校長吳家瑋教授與霍英東一起來南沙考察,留下了港科大在南沙的第一行足跡。2007年1月25日,香港科技大學霍英東研究院于南沙正式奠基,成為廣州市首家香港背景科研機構,也是廣東省首批新型研發機構。
深耕南沙15年,研究院有90多名香港科技大學教授依托研究院在南沙開展科技創新和科研成果向企業的轉化工作;累計為大灣區300多家企業及事業單位提供關鍵技術研發和服務;累計獲得授權專利超200件;在孵創新創業項目逾50個;研究院這一先鋒隊的耕耘和發展,推動了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在南沙的落地。
科技賦能,創新引領。以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為牽引,南沙強化粵港澳科技聯合創新,打造重大科技創新平臺,培育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科技創新產業合作基地正實現新突破。
廣州港南沙四期碼頭總經理助理兼工程技術部經理黃炳林已在南沙港堅守近二十年,將之視為第二故鄉,“推廣自動化碼頭技術、提升港口效率,我們要拿出灣區方案、貢獻中國智慧”。
走進南沙港區四期碼頭的智能操控中心,數十個電子顯示屏一字排開,清晰展示著碼頭作業區的不同環節和場景。黃炳林對這里的每一臺設備都熟悉得像老朋友。“傳統碼頭作業,橋吊司機需要在45—50米的高空完成這項操作,一個人只能控制一臺機器。而在我們全自動化碼頭,操作員可以遠程同時操作多臺機器,既節省人力,也提升了效率和安全性。”
全球首次采用新一代自動化集裝箱碼頭技術路線、全球首例應用北斗導航系統和5G通信的自動化碼頭、全球首次大規模應用自動化單小車岸橋——每一項“全球首次”,都是黃炳林最驕傲的成就。
“去年廣州港凈增外貿航線21條,居歷年之最。今年還計劃新增外貿航線超10條,總數突破150條,著力拓展歐美、澳大利亞等方向遠洋干線。”黃炳林說,作為全球首個江海鐵多式聯運全自動化碼頭,這里將充分發揮南沙港區水網通江達海的天然地理優勢,為港口智能化發展和提升國際貿易效率不斷貢獻中國智慧、灣區方案。
開放合作,內聯外通。南沙的國際競合優勢日益凸顯,高水平對外開放門戶功能不斷強化。
中山大學流行病與衛生統計學專業研究生畢業的趙醴麗在廣州海關工作。“我見證了南沙和南沙港的發展變遷,也很自豪能為南沙開發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趙醴麗2008年大學畢業就來到南沙,今年還獲得了全國“人民滿意的公務員”稱號。趙醴麗笑言,自己與南沙的關系,更像是一場“相互奔赴”“互相成就”。近三年趙醴麗“看遍了南沙港的24小時”,凌晨兩三點下班已是“家常便飯”。
在趙醴麗和同事們的努力下,南沙口岸克服疫情帶來的不利因素,進出口貨運量數年呈兩位數增長,僅2021年就凈增外貿班輪航線21條。
一批企業的扎根?見證南沙魅力
偉大的城市,必然有偉大的企業作為支撐。時代潮流,孕育無限機遇;城市崛起,與企業共生共榮。走向世界的南沙,需要企業的成就。
2006年,香港科技大學的博士畢業生肖國偉在南沙資訊科技園一個不足500平方米的無塵凈化實驗室開展LED芯片倒裝焊技術的產業化研究,不久后創辦了晶科電子公司,并在穗港兩地技術、資本和人才的助力下,逐漸將晶科電子發展成為國內LED芯片產業的龍頭企業。
2019年,在肖國偉的力薦下,另一位半導體“老兵”周曉陽也收拾行裝來到南沙創業,加入芯片封裝企業廣東芯聚能。從事集成電路芯片制造行業40年的徐偉,也來到南沙成為芯粵能半導體有限公司總裁,芯粵能從2021年9月開始準備審批和組件工作,今年5月就實現了主體工程封頂。
2018年來到南沙的王垚浩感嘆,他們這群西安交大校友,因為創業聚首南沙。王垚浩任董事長的南砂晶圓半導體技術有限公司聚焦第三代半導體碳化硅的單晶材料和晶片生產。王垚浩說,南砂晶圓有信心在3年內成為全國領先的第三代半導體碳化硅單晶材料與晶片生產企業。
對于新區而言,任何新興產業都需要一個培育過程,還要承擔押注失敗的風險。
產業的發展,見證南沙的魅力。2014年,廣東醫谷執行總裁謝嘉生與團隊作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將廣東醫谷項目落地在廣州南沙區。彼時,南沙獲批國家第六個國家級新區還不到2年,在生物醫藥產業方面可謂一張白紙。
“當時下這個決定非常冒險,畢竟當時南沙在生物醫藥產業上幾乎是零基礎,產業政策與配套都十分欠缺,為了給雙方信心,我們當時專門邀請眾多專家來論證這個事。”謝嘉生說。
從密集出臺扶持政策、到培育企業自身競爭力,再到堅持原始創新驅動、建設重大項目平臺……如今,南沙已規劃形成生物谷、健康谷等生物科技產業發展集聚區,集聚了輯因醫療、因明生物、思安信、衛視博、健齒生物等一批明星企業。全區擁有生物醫藥企業400余家,其中高新技術企業10余家。
“隨著公司總部的落地,我們還陸續遷入10家配套企業落地南沙,建立懂的通信發展的大本營。”近日,廣州南沙發布“總部經濟政策2.0”版征求意見稿,這讓聯想集團副總裁、聯想懂的通信CEO王帥興奮不已。作為聯想集團在智能物聯網、車聯網領域的重要布局,今年聯想懂的通信總部正式落戶南沙,看中的就是南沙的產業集群規劃雄心。
今年,南沙提出推動以加快發展“芯”片和集成電路研發制造為核心,以航天航空、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創新發展承載“晨”光和希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為引領,以強化發展高端裝備、智能制造、汽車等“大”制造為根本,以聚力發展“海”洋經濟為導向,加快布局建設“芯晨大海”產業集群,力爭到2025年這一產業集群總規模達2萬億元。
上述產業無一例外,均是創新型產業,這也是南沙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源。以海洋科技產業為例,南沙聚焦海洋科學等重點領域,與中國科學院共建南沙科學城及其核心區明珠科學園,打造南沙海洋科技創新發展大載體。目前,冷泉生態系統列入國家“十四五”相關規劃,天然氣水合物勘查開發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正式啟動建設,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建設加快推進,高端科研機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等一批重大創新平臺正加速向南沙集聚,南沙建設南方海洋科技創新中心邁出堅實步伐。
9月29日,中科空天飛行科技產業化基地項目一期工程完工交付,現場舉行“交鑰匙”儀式,下一步將如期投產使用。
廣州中科宇航副董事長鄭軍稱,該企業選擇在南沙發展,將打通前沿基礎研究與科學應用的全創新鏈,快速實現火箭產業化,集聚一批宇航動力研發、衛星研發、火箭衛星測控等上下游關聯產業進駐南沙,以中科宇航為龍頭構建的南沙商業航天全產業鏈再點“一把火”。
一種精神的傳承?見證南沙魄力
“惟希望也,故進取;惟進取也,故日新。”改革開放再出發,創新驅動發展開新局,高質量發展闖新路,南沙須有全球視野、開放眼光。
氫燃料電池受制于電催化劑成本過高而始終未能廣泛商業化。不久前,香港科技大學化學及生物工程學系教授邵敏華科研團隊帶來了好消息,他們研發出的新配方實現了突破,大幅降低了對催化劑昂貴材料的需求量。
這一過程,得益于國家超級計算廣州中心強大計算能力的支持。廣州超算中心在南沙設立了分中心,從南沙出發連接到香港的網絡專線,為港澳科研人員提供了高性能計算。
打造全國首個粵港澳科技創新團體標準服務平臺;落地“跨境理財通”首批業務試點;在全省率先實現市級科研資金跨境撥付;超算南沙分中心打造全國首個超級算力直通香港網絡專線,更多創新舉措落地。
南沙深入實施“灣區通”工程,探索“一事三地”“一策三地”“一規三地”的多樣化實現形式,打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有序推動金融市場互聯互通,加速探索要素便捷流動的新樣本、新路徑,全力打造規則銜接機制對接高地。
改革開放精神,是關于國家實現經濟巨大飛越的宏大敘事,更關乎生活在這個偉大時代的每個人的幸福感、獲得感、滿足感。
商事登記是市場準入的首要環節,是政府規制市場的重要制度。2017年,針對企業辦理營業執照面臨的痛點、難點,南沙區借鑒新加坡、新西蘭等地的國際商事規則,出臺《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先行先試若干規定》等規范性文件,主動調整政府職能,推動審批去許可化,將登記注冊自主權還給企業。
“改革突破了原來的商事登記許可制,一度引起爭議。”南沙區市場監管局相關負責人稱,該局堅持依法推進和防控風險,委托院校開展研究,積極向上級請示匯報、爭取支持。
最終這項改革逐漸被接受和得到廣泛認可,并于2020年5月獲國務院辦公廳督查激勵。2020年11月,國務院部署在全國21個自貿試驗區推廣試點,今年3月正式施行的《市場主體登記管理條例》吸收南沙的改革成果,商事登記確認制上升為國家頂層設計。
敢為人先才能步步領先,厚積薄發必能行穩致遠。敢闖敢干的創業精神正在南沙大地傳播開來。
“2015年建立1.0版本,現在已升級到4.0版本。”2015年6月1日,全球質量溯源平臺在南沙正式上線,現在已經走出南沙,成為走向全球的標志性制度創新成果。“4.0版本可以說是數字經濟的公共基礎設施。”全球溯源中心運營主任包小玲見證它從發端至今的成長軌跡,越來越龐大的數字流正匯聚向這一平臺。
從建中心到去中心,廣闊的應用市場,也讓全球溯源中心更接近建立的初心。“當全球各地的中心節點都建起來時,我們就達到了去中心的目的,也意味著中國在國際貿易中建立起全新的規則話語權。”包小玲說。“好產品會說話”的生態逐漸形成,一場數據變革正在悄然發生。
一群人的拼搏,一批企業的堅守,一種精神的傳承,這是為共建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交出的南沙答卷,也是打造成為立足灣區、協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戰略性平臺的南沙路徑。毅力、魅力與魄力,正讓開拓創新精神融入南沙血液,從灣區之心向世界傳遞。
灣區向未來,南沙向世界
各方共推《南沙方案》落地落實
一季長夏,歲月如歌。今年6月14日,《廣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粵港澳全面合作總體方案》(下稱《南沙方案》)公布。
搶抓機遇,南沙以奮進之姿樹先行之志;積蓄力量,南沙以面向世界之名赴星辰大海之約。全省推進實施《南沙方案》現場會,中共廣州市委十二屆四次全會陸續召開,推動《南沙方案》落地落實。
搶抓機遇,時不我待。8月,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正式落地《南沙方案》提出的港澳居民個人所得稅優惠,這是《南沙方案》首個落地的重大政策,很快,南沙與之相關的個稅優惠政策申報指南開始公開征求意見。9月,《海關總署支持廣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粵港澳全面合作若干措施》印發,提出16項具體措施。明確支持南沙開展“跨境科研用物資正面清單”、生物醫藥研發用物品進口“白名單”制度試點。一年全鋪開,兩年上臺階,三年見成效,南沙必須與時間賽跑。每月至少出臺一項重大政策,南沙正以奮進之姿搶抓機遇。9月,“南沙總部經濟政策2.0”公開征求意見,不斷做強總部經濟“磁極”。
開放南沙,天高地闊。7月28日,全球首個江海鐵多式聯運全自動化碼頭——廣州港南沙港區四期全自動化碼頭正式投入運行,這也是粵港澳大灣區首個全新建造的自動化碼頭。開放是時代氣質,也是南沙氣質。在創享灣,港澳青年圓了“創業夢”,南沙成為港澳人才、企業的騰飛之地;在綜保區倉庫,跨境商品堆滿貨架,對外貿易新業態揚帆起航。9月20日,中科空天飛行科技產業化基地順利通過工程竣工聯合驗收,該基地是全國民用自主研制的最大推力固體火箭生產基地,年產量將達30發,預計于2026年達產后,工業產值不低于45億元。9月26日,美贊臣中國與廣州市南沙區政府確定戰略合作意向,成為全省推進實施《南沙方案》現場會后首個在南沙落戶發展的國際知名品牌。
奔赴世界,闊步前行。面向世界,是南沙的開放導向。9月1日,香港科技大學(廣州)正式開學,這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頒布實施以來獲批設立的第一所內地與香港合作大學,也是《南沙方案》出臺后落成的首個重大項目。南沙,是推動我國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在更高水平上參與國際競爭合作的大手筆,其戰略意義已經遠超一城一域。7月20日,可燃冰勘察開發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啟動建設,標志著又一國家級研究中心落戶南沙。南沙,有面向世界的底氣,也有面向世界的視野。9月24日,大灣區科學論壇永久會址動工,選址明珠灣起步區核心區域“科學島”,大灣區科學論壇未來將與南沙的“文化島”“金融島”和中科院明珠科學園遙相呼應。
灣區向未來,南沙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