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起南海,潮涌珠江。
煙波浩渺的珠江口,港珠澳大橋如長虹臥波,在海上延綿天際。呈蛛網狀密布的立體交通體系,將香港、澳門和廣東珠三角9市緊密聯系起來。7000萬人在5.6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辛勤耕耘,經濟總量超10萬億元的大灣區,蘊藏的發展潛力令世界矚目。
藍圖繪就,號角吹響。2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對粵港澳大灣區的戰略定位、發展目標、空間布局等作了全面規劃。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國家戰略,是新時代推動形成我國全面開放新格局的新舉措,是推動“一國兩制”事業發展的新實踐,對廣東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義。
牢記囑托,灣區追夢。廣東牢牢扭住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這個“綱”,切實擔當起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重要責任主體的職責,攜手港澳建設富有活力和國際競爭力的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打造高質量發展的典范,引領帶動廣東實現“四個走在全國前列”、當好“兩個重要窗口”。
大潮起珠江,風正一帆懸。粵港澳攜手,正在向著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的光明未來奮進。
大機遇 大文章
——邁上新起點,標注新航向,粵港澳大灣區加速起航
一組數據折射著灣區的發展力量:全球六成的經濟總量集中在入海口,在距離海岸100公里的沿海地區,集中了全球超七成的大城市、人口和資本。
放眼世界經濟版圖,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東京灣區,這些世界級灣區在經濟、人口、科技、產業等領域都體現出了強大的集聚優勢,成為世界公認的全球經濟增長極和科技變革領頭羊。
粵港澳大灣區包括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和廣東省的珠三角9市。香港、澳門服務業高度發達,服務業占生產總值比重超過90%。珠三角地區先進制造業、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分別達57.1%、33.5%。粵港澳大灣區2018年擁有20家500強企業,全球500強企業中超過50%在香港設立大中華區總部。
這里,是我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在國家發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
2012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大后首次離京考察就來到廣東。他指出,希望廣東聯手港澳打造更具綜合競爭力的世界級城市群。
習近平總書記立足全局和長遠作出重大謀劃,引領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加快推進。
2017年7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香港親自見證國家發展改革委和粵、港、澳三地政府共同簽署《深化粵港澳合作 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激發了粵港澳三地發展的澎湃動力。過去一年多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對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作出重要指示,為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領航掌舵、把脈定向。
——2017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要支持香港、澳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粵港澳合作、泛珠三角區域合作等為重點,全面推進內地同香港、澳門互利合作,制定完善便利香港、澳門居民在內地發展的政策措施。
——2018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廣東代表團審議時指出,黨中央作出了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的重大決策,廣東要抓住這一重大機遇,攜手港澳加快推進相關工作,在促進雙向投資、推動貿易便利化、構建新型合作模式、搭建多元合作平臺等方面積極探索,打造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
——2018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東期間,出席了港珠澳大橋開通儀式,宣布大橋正式開通并巡覽大橋,要求用好管好大橋,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發揮重要作用。明確要求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作為廣東改革開放的大機遇、大文章,抓緊抓實辦好。
——2018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強調,要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等地區成為引領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源。
殷殷囑托為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也開啟了廣東改革發展的新征程。1月3日,省委十二屆六次全會強調,廣東要擔當起重要責任主體的職責,舉全省之力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主動協同港澳做好各項工作,推動規則相互銜接,交通緊密連通,打造充滿活力的灣區大市場,深化科技創新和產業合作,推動民生領域深度合作。
所當乘者勢也,不可失者時也。夢想在前,使命在肩,廣東踏響了灣區追夢的鏗鏘足音。
世界的目光,聚焦粵港澳大灣區這片發展熱土。這里,正在成為世界灣區經濟發展中閃耀的明珠。
高起點 高質量
——踐行新理念,凝聚新力量,攜手打造高質量發展典范
春節以來,“港珠澳大橋+廣深港高鐵+港澳聯游”的旅游線路成為爆款,越來越多的游客借“一橋一鐵”開通之便暢游粵港澳。“現在去香港特別方便,兒子說想去海洋公園,說走就走,自己也能逛街購物。”在廣州南站,正打算乘坐廣深港高鐵去香港游玩的廣州市民白女士一家告訴記者。
伴隨著《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正式公布,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從開局起步轉向全面鋪開、縱深推進階段,宜居宜業宜游的優質生活圈的夢想加速變成現實。
廣東大地,熱潮涌動。2月19日,省委理論學習中心組舉行專題學習會,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對《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等有關內容進行專題學習,全省迅速興起學習宣傳落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熱潮。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藍圖正化為腳步堅實的行動,一幅波瀾壯闊的“大棋局”正在徐徐展開。
以創新為動力,讓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更有質量——
沿著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澎湃動力不斷迸發。2018年,廣東研發經費支出2600億元、占生產總值比重達2.65%,區域創新綜合能力保持全國第一;新經濟增加值占生產總值比重達25%;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數量超過4萬家。
1月7日,編號為粵府〔2019〕1號的《關于進一步促進科技創新的若干政策措施》發布。“啟動實施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行動計劃,共建重大創新平臺和成果轉化基地,共同開展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一系列新措施加快落地,讓粵港澳三地的創新者倍感振奮。
以協調為牽引,讓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更加平衡——
“以香港、澳門、廣州、深圳四大中心城市作為區域發展的核心引擎,繼續發揮比較優勢做優做強,增強對周邊區域發展的輻射帶動作用”“發揮粵港澳大灣區輻射引領作用,統籌珠三角九市與粵東西北地區生產力布局,帶動周邊地區加快發展”……在國家發改委國土開發與地區研究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張燕看來,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對廣東“一核一帶一區”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的牽引帶動、對接融合,將在區域協調發展上打開新的空間。
以綠色為抓手,讓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更可持續——
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實現綠色低碳循環發展,使大灣區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輸水線路全長113.2公里的珠三角水資源配置工程加快建設。該項目2024年建成后,將從西江向珠三角東部地區引水,解決廣州東部、深圳、東莞生活生產缺水問題,并為香港等地提供應急備用水源,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提供水資源支撐。“參與到這樣的超級工程,我是在大灣區‘焊接夢想’。”廣東粵海珠三角供水有限公司工程管理副經理何調林說。
以開放為導向,讓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更加包容——
全面對接國際高標準市場規則體系,進一步優化珠三角九市投資和營商環境,形成全方位開放格局。2月22日,廣東省政府印發《支持自由貿易試驗區深化改革創新若干措施分工方案的通知》,在營造優良投資環境、提升便利化水平、推動金融創新服務實體經濟、推進人力資源領域先行先試等方面部署了40項試點任務,賦予廣東自貿試驗區更大改革自主權。
以共享為基石,讓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更有溫度——
加快優質公共產品和服務供給,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前海、橫琴、南沙率先實現港澳居民就業免辦就業許可證;專業資格互認深入推進,前海、橫琴試行香港工程建設模式;全省有52所高校面向港澳招生,港資澳資醫療機構達46家……
“粵港澳大灣區正在初步顯露世界一流超大城市群雛形。”由廣東省社科院等發布的《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報告(2018)》充滿信心地作出這一論斷。
齊攜手 共奮進
——把握新機遇,勾畫新圖景,繪就新時代的奮進畫卷
夜幕降臨,從太空俯瞰,環繞珠江口燈火璀璨,粵港澳大灣區連成星河。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恰如一根紅線,將粵港澳7000萬人的命運緊緊聯系在一起。
南海之濱,一幅新時代的奮進畫卷正在繪就——
深圳前海,高樓林立,項目建設現場熱火朝天。深圳市政府黨組成員、前海管理局局長杜鵬表示,截至2018年12月,前海港企總數達到1.08萬家,注冊資本突破1萬億元。預計全年注冊港資企業實現增加值550億元,增長9.96%,占前海蛇口自貿片區總量的22%。港資企業在前海的支柱作用日益凸顯。
港籍工程師、前海能源投資發展有限公司生產服務部副部長李志健打算長期在前海發展。在前海工作的3年,他先后享受了前海就業、個稅補貼、出入境便利等多方面福利。《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更讓他倍受鼓舞。
深圳前海是粵港澳攜手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的一個縮影。全國政協委員、香港中華總商會會長蔡冠深說,經過改革開放40年的發展,粵港澳可以說是“強強結合”,共同創造了“世界工廠”的奇跡。如今,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要重新認識新時期下粵港澳大灣區的開放使命,以開放思維、世界眼光看待問題,打造世界一流灣區。
2月21日,由廣東省人民政府、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共同舉辦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宣講會在香港舉行,共同探討發展所帶來的機遇。一場發布會背后,展現的正是背后攜手奮進的嶄新姿態。
“40年前,改革開放在廣東起步;今天,1小時生活圈讓粵港澳同城化,這個區域性命運共同體的合作,成就華南地區的新黃金時代,協助國家走向改革開放新一頁。”廣東省政協常委、香港廣東青年總會執行主席霍啟山表示,粵港澳三方創造更多有利條件,借助經濟融合和社會交流,將不斷提升粵港澳民眾,特別是年輕人的身份認同和共融凝聚。
展望未來,前景振奮人心:
——到2022年,粵港澳大灣區綜合實力顯著增強,粵港澳合作更加深入廣泛,區域內生發展動力進一步提升,發展活力充沛、創新能力突出、產業結構優化、要素流動順暢、生態環境優美的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框架基本形成。
——到2035年,大灣區形成以創新為主要支撐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大幅躍升,國際競爭力、影響力進一步增強;大灣區內市場高水平互聯互通基本實現,各類資源要素高效便捷流動;區域發展協調性顯著增強,對周邊地區的引領帶動能力進一步提升;人民生活更加富裕;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高度,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中華文化影響更加廣泛深入,多元文化進一步交流融合;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水平顯著提高,生態環境得到有效保護,宜居宜業宜游的國際一流灣區全面建成……
追夢路上,奮斗不息。
粵港澳大灣區將以更加開放創新的姿態,努力成為引領高質量發展典范。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正在化作廣東奮進源源不斷的動力:
——在遵循中央頂層設計的前提下大膽探索創新,嚴格對表對標中央要求,大膽創新路徑、方法、措施,把《規劃綱要》各項任務落到實處。
——主動加強與港澳協同,對接“中央要求”“港澳所需”“灣區所向”“廣東所能”,與港澳攜起手來,共同努力推進大灣區建設。
——用好改革開放關鍵一招,推動有關規則相互銜接,為大灣區建設創造更有利的環境和條件。
——找準工作著力點和突破口,形成強有力的工作抓手,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取得扎實成效。
廣東攜手港澳,一個發展活力充沛、創新能力突出、產業結構優化、要素流動順暢、生態環境優美的國際灣區正在加快形成。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托馬斯·薩金特對這片熱土的未來充滿期待:“5—10年后再到粵港澳大灣區,相信這里將成為強大的‘智力高地’。”
新起點上再追夢,砥礪奮斗正當時。
不負囑托,粵港澳三地攜手奮進,必將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成為新時代深化改革開放的示范區,成為中國向世界展示改革開放的新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