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地區生產總值是最重要的宏觀經濟指標之一。將一個地區的地區生產總值與常住人口相比進行計算,得到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地區生產總值往往能反映地區經濟總量情況,但不能反映地方的經濟密度和活力。相比于地區生產總值,人均地區生產總值指標可以更客觀地衡量一個地方的發展質量和水平。
近日,由廣東省統計局和國家統計局廣東調查總隊合編的《廣東統計年鑒2023》(以下簡稱《年鑒》)公開發布。《年鑒》公布了2022年廣東及各市人均地區生產總值數據及增速。從《年鑒》數據來看,廣東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在全國處于什么水平?各地市發展趨勢如何?廣東區域協調發展情況如何?
2022年,廣東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29118.58億元,同比上年增長1.9%。圖為廣州。
01 廣東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首破10萬元
2022年,廣東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29118.58億元,同比上年增長1.9%,連續34年居全國首位。
從地市來看,深圳、廣州、佛山、東莞仍然位居地區生產總值前四位,分別為32387.68億元、28839.00億元、12698.39億元、11200.32億元。這也是廣東僅有的4個位于“萬億俱樂部”的城市。
深圳、廣州、佛山、東莞位居廣東地區生產總值前四位。圖為深圳。
此外,珠海地區生產總值首次突破4000億元,達到4045.45億元。汕頭地區生產總值首次突破3000億元,達到3017.44億元。
從地區生產總值同比增長速度來看,惠州位居全省第一,達到4.2%,深圳、江門并列第二,都為3.3%。
從第一產業增加值來看,茂名連續三年位居第一,達到699.01億元,是廣東名副其實的農業第一大市。湛江緊隨其后,達到682.78億元,肇慶以486.46億元位居第三。
從第二產業增加值來看,深圳毫無懸念繼續位居第一,達到12405.88億元。深圳不僅是廣東工業第一大市,同時也是中國工業第一大市,2022年,深圳工業增加值超過上海,位居全國第一。廣州、佛山、東莞分別以7909.29億元、7129.80億元、6513.64億元位居前四。
從第三產業增加值來看,廣州以20611.40億元位居第一。作為“千年商都”,廣州是一座名副其實的服務型城市。從2022年數據來看,廣州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超過七成,是全國大城市中第三產業比重最高的城市之一。深圳以19956.16億元排名第二,與廣州的差距不到700億元。佛山、東莞分別以5347.46億元、4650.18億元位居第三、第四。
《年鑒》顯示,2022年,廣東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首次超過10萬元,達到101905元,同比增長1.7%。
今年是改革開放45周年。1978年以來,廣東在全國率先進行改革開放,從一個經濟相對落后的農業省發展成為全國經濟第一大省,人均地區生產總值也快速增長,1985年首破千元,1997年首破萬元,2004年首破2萬元,2011年首破5萬元,2022年首破10萬元,高于全國平均水平(85698元)16207元。
從全國各省份(不包括港澳臺和直轄市)來看,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廣東2022年人均地區生產總值排名全國第4位,僅次于江蘇、福建、浙江。這四個省份也是目前全國僅有的四個人均地區生產總值超過10萬元的省份。
02 珠三角與粵東西北地區人均地區生產總值之比逐漸縮小
從廣東各地市來看,人均地區生產總值超過10萬元的有五個城市,分別是深圳、珠海、廣州、佛山和東莞。其中深圳以183274元居全省第一,緊隨其后的是珠海(163654元)、廣州(153625元)、佛山(132517元)、東莞(106803元)。這五個城市也是廣東僅有的五個超過全省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的城市。
值得一提的是,經濟總量并不大的珠海,其人均地區生產總值自2014年超過廣州后,一直穩居全省第二。作為中國最早的四個經濟特區之一,“小而美”的珠海經過多年發展,不僅十分宜居,而且產業發展勢頭強勁。2022年,珠海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480.8億元、增長6.9%,增速全省排名第一;工業投資593.8億元、增長56.4%,增速全省排名第一;制造業投資522億元、增長81.6%,增速全省排名第一。
珠海人均地區生產總值自2014年至今一直穩居全省第二。
在粵東西北地區,人均地區生產總值排名第一的是茂名,達到62685元,這也是粵東西北地區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唯一超過6萬元的城市。茂名不僅是廣東農業第一大市,其2022年第二產業增加值也達到了1421.12億元,超過了肇慶,在粵東西北地區也僅次于湛江和汕頭,排名第三,但與兩市的差距非常小,均不超過40億元。
新世紀以來,廣東大力推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發展平衡性協調性明顯增強。各地的人均GDP,是反映區域發展差距的直觀指標。《年鑒》顯示,山區2022年人均地區生產總值是2000年的6.681倍,西翼是6.382倍,東翼是6.006倍,均高于珠三角地區的4.892倍。其中,汕尾市2022年人均地區生產總值是2000年的9.320倍,排名第一。
需要指出的是,粵東西北地區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增速快于珠三角地區,雖然其中一個很重要原因在于珠三角地區常住人口在過去20多年中快速增加,但也客觀顯示出珠三角與粵東西北地區人均地區生產總值之比正在逐漸縮小。
同時也要看到,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仍然是廣東高質量發展的最大短板。從經濟區域來看,2022年珠三角地區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33437元,東翼為48190元,西翼為57621元,山區為46217元。粵東西北均不到珠三角的一半,山區甚至只有珠三角地區的三分之一左右。
從地市來看,珠三角9市全部位列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前9名。粵東西北地區人均地區生產總值最高的茂名市,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大約只有深圳市的三分之一;而最低的梅州市,人均地區生產總值不到深圳市的五分之一。
黨的十八大以來,廣東持續推動粵東西北振興發展,在加快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格局下加大對口幫扶力度,為粵東粵西粵北的發展不斷注入了新動力。2022年底召開的廣東省委十三屆二次全會強調,要突出縣域振興,高水平謀劃推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實施“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可以預見的是,廣東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將向著更高水平和更高質量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