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1年9月5日
《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總體方案》印發
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正式揭牌
至今
合作區已經走過整整三周年
三年來
合作區乘風逐浪
全力跑出琴澳一體化“加速度”
《總體方案》第一階段目標任務加快達成
橫琴島已是煥然一新
商機無限
“四新”特色產業培育成勢
放眼全島,橫琴商機愈發誘人,越來越多頭部企業入駐合作區。不久前,合作區舉行重點項目集中簽約儀式,45個項目正式加入橫琴發展“朋友圈”,琴澳優勢疊加效應不斷顯現。
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末,合作區“四新”產業(即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實有企業達17061戶,較2021年底增長20.1%。2024年上半年,“四新”產業增加值117.80億元,同比增長6.4%,占合作區地區生產總值比重為47.1%。
?
△橫琴·澳門青年創業谷
以科技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是合作區塑造新動能新優勢的“秘籍”。橫琴島上,橫琴·澳門青年創業谷、粵澳合作中醫藥科技產業園、中葡科技交流合作中心、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創業集聚地等創新載體星羅棋布,一批突破“卡脖子”技術的高端制造業企業、科研機構落戶其中,推動更多科研創新成果在合作區開花結果。如今,合作區擁有各類國家級、省級科技創新平臺達30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268家,國家和省級“專精特新”企業41家。
合作區先后出臺放寬市場準入特別措施、橫琴金融30條、企業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雙“15%”優惠政策、合作區支持人才發展若干措施及其配套實施細則等政策,賦能企業發展和人才體系建設。目前,橫琴累計引進的院士、國家級人才計劃入選者、省領軍人才等各類高層次領軍人才超過120名。
政策紅利持續釋放,越來越多澳資經營主體選擇來到橫琴扎根發展。截至今年7月,澳企總數達6365戶,比合作區成立時增長37.27%。今年上半年,初步核算合作區澳資產業增加值18.81億元,實際增長125.9%。
高品質新家園映入現實
9月3日,全國第一所澳人子弟學校——濠江中學附屬橫琴學校正式啟用,為澳門居民提供幼兒園至高中的一條龍服務。學校采用澳門學制、課程及教材,澳門學生可以享受趨同澳門免費教育的待遇。
不僅是澳門教育模式的延伸,橫琴“澳門新街坊”內,葡式石面廣場、街燈欄桿等澳門特色元素,也構筑出獨有的親切感。目前,不少澳門業主已經搬入新居,開啟雙城生活新體驗。這是粵澳兩地攜手合作建設的首個面向澳門居民的綜合民生工程,截至8月底已認購超1300個單位。
對于澳門居民而言,合作區的發展不僅帶來生活空間拓展,還創造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澳門政務服務延伸至合作區
三年來,合作區授牌首批6家澳門青年創新創業基地,累計孵化澳門項目428個,推動在合作區就業的澳門居民超5000人,推出共配租房源472套,有效緩解了澳門青年跨境工作的住房難題。
更多新變化正悄然發生,合作區民生福祉不斷提升。首批296種澳門藥品獲批在合作區指定醫療機構使用。琴澳建立跨境門診轉診工作機制,實現跨境醫學影像結果互認。三年來公立醫療機構為澳門居民提供診療服務累計超2.5萬人次。
體系漸成
琴澳一體促要素跨境便捷流動
《總體方案》提出,合作區要“構建與澳門一體化高水平開放新體系”。今年3月1日零時,合作區正式實施分線管理政策,成為國內首個實施該政策的特殊區域,琴澳一體化迎來突破性進展。
政策實施半年來,人、車、貨物通行平穩有序,經“一線”橫琴口岸過關人數超930萬人次,進出境車輛超103萬輛次,約89.2萬人次澳門居民經新家園通道快速驗放,3212名澳門居民經審核適用“允許攜帶相關動植物產品進入合作區”政策,共預約攜帶5021批特定動植物產品。“二線”通道驗放出區車輛超834萬輛次,93家企事業單位獲得免稅進口主體資格,內地居民旅客進出橫琴島的便利性不變。
如今,琴澳一體化制度保障更為堅實,政策“四梁八柱”初步搭建完成。《總體方案》21項需國家支持出臺配套政策均已落實,合作區總體發展規劃獲國務院批復印發,為琴澳一體化發展注入新動力,合作區正著力促進澳人澳企澳資更好地跨境發展。
體制保障
管理機構運作制度持續完善
粵澳共商共建共管共享(簡稱“四共”),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各大重要平臺中,合作力度最大、創新突破最顯著的探索實踐,是合作區建設發展的重要內驅力,也是粵澳雙方在合作區建設中決策、執行、管理、共享等各個環節全方位、系統性合作的制度創新。
在“四共”體制下,合作區發展建設擁有了更多自主權。兩批共182項廣東省級行政職權調整由合作區執委會及其工作機構實施,持續為合作區放權賦能。
經過三年的發展,“四共”體制運行日益順暢,人才隊伍的活力不斷被激發。合作區成立以來已累計招錄澳門居民等各類人才近百人。
2024年是澳門回歸祖國25周年,也是合作區第一階段建設發展成效的大考之年。回顧三年奮斗歷程,《總體方案》第一階段目標任務已加快達成,琴澳一體發展模式已然映入現實,琴澳“和鳴”新畫卷也將繼續書寫。